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5/11产业发展司派员参加2021年石化产业发展大会
- 05/11怎样来看石油化工装置中的闸阀的选用?
- 05/11惠州海事局推进惠州港荃湾港区荃美石化码头口
- 05/11石化一中举办首届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
- 05/11石化行业该怎么通过碳减排大考?
我的外号叫装置郎中记燕山石化炼油事业部三催
一把扳子,一个螺丝刀,一付望远镜,一只红外测温枪……这就是燕山石化炼油事业部三催化装置二班副主任技师陶峰的“家当”和“宝贝”。每天早8点,他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三催化装置中间,开始了一天繁忙而有序的工作——装置巡检。挂牌巡检一共17站,历时一个小时。每天,他都要一丝不苟地走上两三遍,步行2万步近14公里。
受父母、叔叔等老一辈石油石化人的影响,1992年,陶峰从技校毕业后就选择到燕山石化炼油厂催化装置工作,这一干就是26年。26年里,他从催化裂化装置外操实习生逐步成长为装置主操、副主任技师。2011年,他荣获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催化裂化专业银牌。说起他的外号“装置郎中”,就不能不提那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装置上难题的小窍门、金点子。
小工具派上大用场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与生产装置打交道。可以说,装置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保障装置的安稳运行就是我最大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陶峰对工作的真实想法。
巡检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及时地发现装置运行问题。每天,陶峰都早早地到岗,进行接班预巡检,全面了解装置生产运行情况。每次巡检前,他都会背带整齐。除了必备的巡检设备,工具包里还装了他的“宝贝”——望远镜、活扳手、管钳、螺丝刀、听针、测温仪、记号笔等工具,虽然这些小工具使背包分量增加了不少,但是,一旦发现了小故障小漏点,随手就能处理,避免小问题扩大。听听、测测,也能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陶峰每天在装置里巡检都在两万步以上,一双新鞋常常穿不到三个月就磨破了鞋底、鞋帮。一次高空巡检,陶峰爬至再生器十七层时,听到有轻微的呲呲声。于是他沿着平台查了一整圈,也没找到漏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裹着催化剂对设备冲刷严重,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泄漏部位,漏点会快速扩大。怎么办?陶峰想起自己包里自备的“宝贝”——小望远镜。通过对可疑部位逐一排查,终于在平台下找到了1毫米见方的小砂眼。这付立了功的望远镜,还曾帮助他成功查找到三旋膨胀节泄露、余锅入口膨胀节泄露等隐患。在陶峰的带动下,二班班组成员都认真做好巡检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班组也连续4年被评为公司五星级班组。
装置里的“陶千知”
熟悉催化装置的人都知道,“特阀”是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阀门,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装置的稳定生产。多年来,三催化装置的特阀检修都是由陶峰负责。2016年大检修期间,装置63台特阀需要下线调校。时间紧、任务重,近两个月的时间,陶峰每天都冒着酷暑奋战在装置区内,从地面到18层高的塔顶,来回穿梭,测试、调校、记录。天热出汗太多,为防止中暑,他每天都要背上三四瓶水。细心的陶峰在电脑里也整理记录了大量检修照片以及特阀调校的详细数据资料,累计达到10个G以上,成为装置的活流程和活资料库,因此被大家称为“陶千知”。一次,三催化装置烟机故障停机,烟机旁路蝶阀未按设定及时开启,系统压力迅速上升。陶峰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在烟道上百度高温的烘烤下,迅速排除故障并打开旁路蝶阀,泄放再生系统压力,又冲回操作室指挥调整操作。五分钟折返跑,创造了故障处理记录,也避免了一次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泡在现场攻克技术难关
烟气脱硫系统是三催化装置新上的一套环保设施,要通过往沉淀器里加絮凝剂,把水和泥浆分离。因为絮凝剂是颗粒状的,加到罐里以后,融化之后比较黏,添加速度快了容易凝固结块,造成管线堵塞,添加速度慢了又不好控制,絮凝剂容易失效。一时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成为困扰大家的“老大难”。
对于操作工们来说,烟气脱硫系统的污水池子是个谁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这里又是水又是泥又是催化剂,含碱的污水腐蚀性还非常强,味道更是刺鼻。可陶峰却常常蹲在池子边,一琢磨就是半天,脚上的劳保鞋烂了一双又一双。怎么才能让絮凝剂和水慢慢融合在一起呢?他手里拿着一个500毫升的小瓶,不断尝试着倾倒絮凝剂的不同速率。突然,他眼睛一亮——如果在瓶盖上扎些小孔,像我们平时做饭撒胡椒面时那样均匀往罐里倒絮凝剂,是否就可以解决絮凝剂结块问题呢?
说干就干!经过多次尝试,陶峰又陆续解决了在瓶盖上扎多少个孔、孔的直径大小以及最合适的罐体液位等问题。他的独家发明终于发挥出了威力——絮凝剂呈散开状均匀撒入,和水结合得十分充分,絮凝剂结块问题也由此迎刃而解。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能提出那么多金点子?陶峰说:“只有泡在现场,对新设备、新流程、新原理潜心琢磨,和装置技术人员探讨学习,才能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也是陶峰为什么成为“装置郎中”的“秘诀”所在。
文章来源:《石化技术》 网址: http://www.shjsbjb.cn/qikandaodu/2021/0512/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