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10破4000万吨!云南石化跻身中国石油第二大炼厂
- 07/10石化泵公司半富胺液泵国产化研制项目通过科技
- 07/10热庆西安石油化工技工学校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
- 07/09光大证券:石化油服(600871.SH)受益于碳中和政策,
- 07/08石化双雄业绩强劲 上证50力挺大盘
擦亮尘封的记忆追溯中国石油根脉延长石油厂国
这里拥有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序幕,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功臣井;
这里建成中国大陆第一个炼油厂——“七里村炼油厂”,炼出了挥发油、擦枪油、硬性石蜡、软性石蜡等产品,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石化技术人才,是中国石油炼化技术的开端;
这里拥有新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标杆——“延深探一井”,是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口超深探井,是第一口超过2000米的地质参数井,是后期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类油井的地质对比标杆;
这里还成立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
这里就是中国石油百年老厂——延长石油厂,2018年11月15日被国家工信部批准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中国经济腾飞、结构转型、改革进程的亲历者,“延长石油厂”正是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从无到有,记录了国家实力的由弱到强。
7月1日,在建党日这天,记者走进了这座埋藏着厚重历史的延长石油厂,聆听他的百年故事,感受他独具的“埋头苦干”精神。
从石油的起源说起
说起石油,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它的作用随处可见,但人们对它具体来源却知之甚少。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记者才知道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在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写道:“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书中所称的“上郡”为秦置,辖区为今陕西省西北部,“高奴”为县置,辖今陕西延安一带,这是迄今我国史料中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
北魏时期,我国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石油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这里说的洧水也是指石油。
左图:《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即今延长县一带
中图:《水经注》中记载:“高奴县 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
右图:《梦溪笔谈》记载:“鄜延(今陕西富县、延安一带)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第一次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并沿用至今。
到了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给石油命名“鄜延境内有石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与世”,从此便有了石油一词。
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这样讲述:“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隶州、鄜州、延川、延长及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这表明,延长的石油在明朝就进入李时珍的药典。
清朝之后,各府州县注重方志编纂工作,对陕北的记载增多。
无论是汉书记载的高奴,还是《梦溪笔谈》里面说的鄜延,指的都是今天的陕北延长县境内。这也从多个方面印证着我国最早的石油来源于陕北的说法。
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井”——“延一井”
7月的延安,蓝天白云色彩分明,空气格外清新。
记者跟随车辆,驶向憧憬中的七里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顿感心旷神怡。驶入乡村道路时,我的视线被一个个自动转动的抽油机所吸引,心里想着,这一定距离我要去的七里村采油厂更近了,与我所想寻觅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更近了……
可当我真正站在这口井前,便被震惊了,这一口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井”,其褐色的乳汁已经在西部的黄土地上流淌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她的故事悠远绵长,这口井就是“延一井”。
据资料介绍,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工业非常之少,石油工业1878年在台湾苗栗打出油井三口,除第一口油井见油外,其余均无见油。当时政府每年都要用1500万两白银从国外进口石油产品。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就奏请朝廷开采延长石油。
1905年,清政府拨款8.1万两白银在陕北延长县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即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厂,拉开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帷幕。
当时任命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由于当时国内技术缺乏,洪寅聘任了日本人佐藤弥市郎等7人为技师和工匠,并从日本订购了钻机和炼油设备。为了运送设备他们不得不克服万难修筑道路,尤其是从铜川至延长的马车道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据资料介绍,当时受地形所限,这条路整个沟道狭窄崎岖,互不相通,所行道路单人徒步,一人一马都不畅通,更不用说大型设备。当时的巡抚曹鸿勋深谙开通这条路需要各级官府的财力和人力方能完成,便联合陕甘总督升允奏请皇帝御准后,组织人员着手铜川至延长的马车道的勘察设计。据介绍,当时修筑这条马车路,需要新修的有十分之三,在旧路基础上进行扩修的有十分之二,还有一些保留路段,当时曹鸿勋组织的筑路大军有“民夫”(老百姓)也有“防军”,浩浩荡荡,绵延数百里。暑去寒来,耗用了3.3万名石工,5.3万名土工,历时一年,才修通了这条长达517华里的马车道。
文章来源:《石化技术》 网址: http://www.shjsbjb.cn/qikandaodu/2021/0712/1339.html
上一篇:推动我国石化技术走出去的思考
下一篇:能源化工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