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30大观区石化大湖幼教集团(本部)开展园长推门
- 03/30从党史中汲取阔步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汇丰石
- 03/30阮力副主任赴高桥石化和华谊集团调研
- 03/29南京未来四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
- 03/29盛虹集团江苏斯尔邦石化公司考察江陵绿色能化
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2)
3.1 转变观念、组建团队、注重专业学习
3.1.1 转变教师观念,激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主动钻研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融合的教学实践,这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单单依靠外部的管理和培训虽能使教师取得一定的职业发展,但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尤为重要。
教师要增强信念,转变角色,迎接变革。要提高教师TPACK水平,观念更新比信息技术培养更为重要。如果不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多的培训也带不来教学的实质性变革。教师TPACK的发展以其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为前提,而知识的积累依赖于教师的内在发展驱动力。因此,教师要增强信息技术和课堂内容融合的信念,积极参与学习,获得技术支持,探索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整合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增强信念,建构个人知识体系。
3.1.2 注重团队建设,组建学习共同体
要加强团队建设,通过教学团队促进大学英语混合课程模式的系统性整合发展。一些教师有课程整合的意识,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但是个体的努力未能系统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因而需组建学习共同体,集团队之力开展相关研究。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能促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TPACK知识发展,共同体可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TPACK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也对团队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涵盖语音、语法和句法等不同的知识,教学话题更是千差万别。因而相同或相似类型课程的教师可组成TPACK教师发展团队,结合教授课程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TPACK发展需要。
3.1.3 开展专业学习,强化融合能力
教师培训是发展其TPACK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可通过培训增强教师对学科知识、技术和教学法的三维融合敏感度,构建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开展针对技术知识与英语教学知识的策略融合和情境融合培训,进行技术与课堂设计的整合、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使用、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搜索、评估和使用等培训,要聚焦英语教学资源、软件、平台、语料库,切实增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能力。
教育机构可为教师提供培训项目,学院和教研室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实践方面的支持。培训可按照教师的教龄、学科内容等进行分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对教师进行更新知识结构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技术,斟酌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运用技术高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3.2 开展观摩、关注学生、夯实PCK知识
3.2.1 开展教学观摩,推进课例研究
教师TPACK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会如何使用技术,重点是如何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若完全让教师自己进行教学探索,不仅耗时费力,且容易出现失误。可让专家教师或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开展教学观摩,通过观摩和讨论,培养教师兴趣,增加解决问题的动机,创建知识共同体。教师可通过讨论和评析,反思并修订自己和其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探索TPACK发展的有效解决途径。
教学观摩是为了向教师展示解决问题的流程和途径,而课例研究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对学科教学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理解。可通过教师协同备课进行协作课例研究。首先由个体成员进行授课,其他成员观看并进行评估,集团队之力进行协商后再修改。其次经过团队成员的逐一试教,生成共同的教案成果和学习总结。需要注意的是,用于研究的课例应考虑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技术与资源、教学环境、教材、学生程度等内容,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增加教师利用技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信心。
3.2.2 关注学生信念,增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
技术的使用应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辅助学生反思学习,表述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信念、对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看法、对教育目标的展望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对TPACK的认知和实践。因此,教师TPACK能力的发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和策略也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进行学习资源的呈现,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亦可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研究,通过调查学生对融合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的看法、学习反馈和学习效果等因素,综合衡量所设计的课程是否真正有效。
文章来源:《石化技术》 网址: http://www.shjsbjb.cn/qikandaodu/2021/0330/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