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30大观区石化大湖幼教集团(本部)开展园长推门
- 03/30从党史中汲取阔步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汇丰石
- 03/30阮力副主任赴高桥石化和华谊集团调研
- 03/29南京未来四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
- 03/29盛虹集团江苏斯尔邦石化公司考察江陵绿色能化
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3)
3.2.3 夯实PCK基础,促进联动发展
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积累,是其整合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坚实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信息技术只能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和修饰品,起不到以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变革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提高匹配语言知识和教学法的能力,通过设计学习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建立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提升不同语境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为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以PCK带动TPACK的发展,实现PCK和TPACK的联动共同发展。教师要有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能力。教师在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使其原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得以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良性的动态发展体系。
3.3 创设情境、完善管理、推进课程实践
3.3.1 创设教学情境,改进培训方式
对教师TPACK发展策略的研究需要具体教学情境的支持,因此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要有语言情境的元素。英语学科有自己的特色和教学规律,培训单位要将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个性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技术知识的学科化。可让教师采用“设计式学习”法(learning by design)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创造,利用技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理解技术与教学之间的整合关系,进而从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13]。
要转变以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融教学设计于培训之中。培训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课件制作、教学平台应用、教学资源库、语料库和教学软件开发等内容,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教师通过设计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整合数字化的资源和工具,借助技术营造虚拟学习情境,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真实的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对接书本内容和实际语言运用环境,关注学生的真实语言体验[14]。
3.3.2 完善教学管理,激发教师热情
教学管理部门应为教师提供将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环境,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建立包含教学资源利用开发、学习平台管理等内容的教学设计,完善管理过程和评价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提供大环境的支持。此外,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以制度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选拔、聘任和考核等方面,注重其TPACK的发展,有效发挥评价和奖励机制的作用,激发教师TPACK发展热情。
3.3.3 参与教学实践,构建良性循环体系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提升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因而教师参与教学是提升教师TPACK的重要发展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知识将学科内容知识表征化,转变为更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表征,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实现真实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获取更加丰富的反馈信息,在实践中检验实施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取鲜活的经验。教师能够通过理解、观察、实践和反思,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具体教学中,结合行动研究不断反思并提升TPACK教学能力,建立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体系。
4 结语
Niess等人提出教师的TPACK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认知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探索阶段和提升阶段[15],这五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教师要逐渐克服对信息技术的畏惧,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我技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入融合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最后,在TPACK推进的过程中,应避免矫枉过正,过渡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TPACK的发展虽然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但并非掌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就一定能提升TPACK能力。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提升要注重技术的取舍,将技术元素有效有机融入到课堂设计和教学活动之中,完善教学策略。技术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不同教师的能力、知识和教学风格而异,教师无需固守某一模板,应通过教学实践,建构并完善自我TPACK体系。
[1]王琦.外语教师TPACK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4):14-20.
[2]徐春华,傅刚善,侯小菊.我国高校教师的TPACK水平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8(1):59-65.
[3]KOEHLER M J,MISHRA P,YAHYA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adesign seminar:Integrating content,pedagogy and technology[J].Computers&Education,2007:740-762.
文章来源:《石化技术》 网址: http://www.shjsbjb.cn/qikandaodu/2021/0330/1009.html